跟我的兄弟学习写论文的时候,他教我说,图不仅是用来“美化版面”的工具,更是理清逻辑、明确重点、辅助表达的重要手段。我后来发现,每当我把一个问题画清楚了,思路也就更清晰了。因此,这篇文章总结一下我画图的思路,希望对其他科研写作者也有所帮助。

从“画图”到“思考” —— 图像先于文字

每一篇论文的关键问题,几乎都需要靠图来表达。与其说是“为了补充说明”,不如说画图本身就是思考的一部分。我通常会先画图,再写文字。

在实际写作中,我通常会围绕一个核心问题,准备至少五张图。这五张图,大致分布如下:

  1. 问题定义图:清晰展示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。
  2. 系统架构或流程图: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。
  3. 局部细节图(2~3张):聚焦架构图中的关键模块或特殊处理逻辑,逐一展开说明。
  4. 实验数据图(1~2张):通过数据验证方案效果,用视觉化手段支撑结论。

这五类图形,基本覆盖了“问题提出 → 方法介绍 → 实验验证”的完整链路。

图的类型与配色建议

为了保持风格一致、信息清晰,我对图的类型和配色有一些常用约定:

  • 数据图优选三类:
    • 折线图(趋势对比)
    • 柱状图(数值比较)
    • 散点图(分布关系)
  • 配色方案: 推荐使用基础且辨识度高的颜色:
    • 主色:蓝、红、黄、绿(信息对比明显)
    • 补色/强调:紫、橙、灰(用于附加线条或参考线)

配色要少而清晰。蓝、绿、红常用于方法对比,紫和黄适合用于区分次要元素或背景过程,灰色适合作为辅助背景或参考信息。

画图时的几个实践经验

  • 信息密度控制: 每张图只表达一个核心点,配合简洁标题和图例,避免“塞满信息”。
  • 统一风格模板: 建议提前建立一套图形模板(比如 Keynote/PPT 风格统一、字体大小统一、箭头粗细统一)。
  • 图中语言也要准确: 不只是论文正文要斟酌用词,图中的标题、标签、箭头注释也应该推敲,最好用同一套术语。

结语

画图不是论文写作的“收尾工作”,而是推动思考、组织结构的重要步骤。每次当我在图上花时间,往往能倒推回来发现文字表达中的问题。画得清楚,写得也就通透。

这篇文章只是我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一点习惯和方法,希望对正在准备论文的你有所启发。

Updated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