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工程博士五年:方法论沉淀
前言
因缘际会,我获得了攻读工程博士的机会。回首五年,在众多师友的帮助下,我得以顺利毕业。在此,我希望沉淀并分享这些年学到的一些核心方法论,既是自我总结,也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些许启发。
核心方法论
1. 分类与归纳:化繁为简的利器
面对任何复杂事物,使其条理清晰最有效的方式是先分类,再归纳。这不仅是整理思路的基础,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。
2. 背景调研:站在巨人的肩膀上
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新课题时,首要任务是了解宏观背景。随后,深入调研现有的各种方法,系统性地分析它们的优劣势。这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的核心与创新点。
3. 逻辑闭环:严谨写作的基石
学术写作尤其需要注重逻辑的严密性。文章前期提出的问题、埋下的伏笔,在后文都必须逐一回应,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。清晰地阐述“为什么”比单纯陈述“是什么”更为重要。
4. 比较分析:在对比中凸显价值
如果一个领域已有成熟的方法,研究的切入点可以是比较分析。通过将现有方法与其他方案进行对比,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本质,并发现其独特的优势或待改进之处。
5. 自顶向下:高效学习的捷径
为了快速掌握新知识,我推崇“直觉式理解”(Intuitive Understanding)——即先建立一个整体的、自顶向下的认知框架。相比于自底向上地陷入细节,这种宏观视角能让我们更快地把握全局,避免迷失方向。
6. 保持开放:拥抱前沿与变化
时刻关注并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工具至关重要。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,因为偏见会让我们错失发现新方向、新课题的宝贵机会。保持开放和好奇心是科研的活力之源。举个例子,ChatGPT推出了快1个月,我才尝试接触和使用,这与我历来追求效率的个人行为准则完全不符。这种行为的原因则是我从前认为AI没有那么强大,短时间内无法普及,这可太不应该了。